内容导读:导航目录:1、你怎样评价杨再春的书法,和杨再春在当今书法界的地位2、杨再春的个人简介3、中书协元老杨再春,其书法曾经风靡一时,为何现在风光不再?你怎样评价杨再春的书法,和杨再春在当今书法界的地位体育寓动,书法寓静。北京体...……
导航目录:
你怎样评价杨再春的书法,和杨再春在当今书法界的地位
体育寓动,书法寓静。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杨再春既是国家三级跳远运动健将,又是全国著名书法家。这一动一静在他身上何以得到如此完美的融合?杨再春对我淡淡一笑说:“这是缘份”。2002年7月中旬,“杨再春返乡书法汇报展”在唐山结束后,他去辽阳开会。我们一路同行,听他讲述其许多鲜为人知的有关“缘分”的故事。
锋芒初露,黑小伙一跃拔头筹
杨再春1943年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在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杨再春6岁开始描红模子,一本颜真卿《多宝塔》始终陪伴他念完初中。
儿童的天性就是贪玩好动。在开滦西门小学,他下课就往操场上跑,翻斤斗,打把式,踢足球。为了看住顽皮的儿子,1956年,当淑德女中之一年招收男生时,父亲就为他报了名。上了中学,他如鱼得水,参加了学校田径运动队,每年寒暑假都要集中起来训练。到了初三,杨再春已经长成五大三粗的小伙子了,浑身晒得黧黑。市里开运动会,他猛然一跃,竟跳出5.6米,得了个跳远冠军。不久,在张家口召开的河北省青少年运动会上,他又为市里夺下一块跳远金牌。教练很高兴,带着运动员顺道逛北京。之一次走出家门的杨再春被吸引住了。庄严的天安门、宽阔的广场、美丽的北海公园令他目不暇接。于是他暗下决心:有机会一定要来北京上学。
父亲常年犯哮喘病,杨再春从小为父亲捶背、捏脚,还学会了打针。老人多么希望他当医生,将来为自己解除病痛呀。为此,初中毕业时,父亲执意要他报考医学专科学校。这时的杨再春,心早飞了,唐山哪里还拴得住他。他装着招生简章,背着父亲报考了北京体育学院预科,光着脚参加体育加试,竟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父亲知道后,狠狠地揍了他一顿。理由是:搞体育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没出息。
书坛求艺,两恩师再度指迷津
杨再春15岁进北京体育学院预科,紧张的学习、训练之余,仍坚持每天练字。但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训练,则是半年以后的事了。
“之一个寒假,不少同学结伴回家。有北大的、清华的,在火车上有说有笑,可我怎么也乐不起来。本来搞体育的就被人看不起,我还是个‘预科’,心里不是滋味,到厕所里偷偷摘下校徽放进衣袋。但我转念一想,别人可以瞧不起搞体育的,但我不能自卑。一种自尊、自信、自强的潜意识在我心里萌生:练好书法,让北大、清华的同学看一看,搞体育的也可以写得一手好字!”
杨再春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每个月两元钱助学金,先买牙膏肥皂,剩下一元钱每两周进一次城,去故宫博物院绘画馆临习历代碑帖。一次临帖,不小心把墨水瓶碰倒,墨汁洒了一地。工作人员批评他,他忙用废纸擦拭,但怎么也擦不干净,急得出了一身汗。这时一位老者走过来和蔼地说:“我每个礼拜天都碰到这个小伙子来临帖,让他找拖把拖一拖,不要再责备他了,他不是故意的。”被解了围的杨再春,边拖地边端详老人,大着胆子问老者贵姓。老人告诉他叫黄高汉。杨再春眼睛一亮,兴奋地说:“黄老,早就听说过您的名字,您可以教我写隶书和魏碑吗?”老人说:“青年人想学书法,是好事呀”。后来,黄老又把杨再春引荐给著名书法家,当时任中国书法研究社社长的郑诵先先生。不久便发生了一件令他受益终生的事情。
“一次,两位老师批阅我临的楷书。郑诵老突然问:‘你这字怎么倒着写呀?’我不解其意。他又补充说:‘我问你为什么从后边往前写?’我还是没听明白。这次又是黄老为我解了围。他说:‘小杨呀,你说汉字是怎么演变过来的?’我赶忙从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魏碑、行草书,一直说到唐楷。‘这就对了,你怎么能从楷书开始练呀!’至此我才恍然大悟,忙说:‘那我就从甲骨文练吧。’这时,郑诵老耐心地说:‘不必,甲骨文讲究的是刀法,篆书又很难识别,你还是从汉隶、魏碑入手吧。’此后,我的书法学习才步入正轨。”
在黄高汉、郑诵先两位老师的点拨和指教下,杨再春扑下身子临习汉魏碑帖。经过10年的刻苦磨砺,掌握了各种名碑名帖的笔法和结构,这对他以后书法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熟悉杨再春书法的朋友都知道,他后来的行草书、楷书不时揉进汉隶魏碑的笔意,完全得益于黄、郑二老的教诲和这个时期的书法实践。每次谈及此事,杨再春总是充满了崇敬的感情,他至今仍珍藏着两位老人批改过的作业。
勤耕不辍,苦磨砺真功泄笔端
大运动量的训练,一天摸爬滚打下来,晚上上床都困难,他没有怨言。当时跳高还没有海绵垫,1.8米的壮汉从近两米高处摔到沙坑里,胳膊腿生疼,他二话不说。血水和着汗水,锤炼了他的意志,也铸就了他运动生涯的辉煌。当时学校7.36米的跳远纪录是他创造的,三级跳远15.20米的成绩使他荣获了运动健将的称号。
紧张训练的同时,杨再春对书法的研习,也正“走火入魔”。他笃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遇有好帖好字便心追手摹,边读边记。发现报刊上发表书法作品,或是好的联语、格言、警句,便剪下来贴到本子上,几年下来竟积累了几十本。买不起宣纸,他便毛笔蘸清水在桌子上练,久而久之,油漆被抹掉一大片。晚上躺在床上,他琢磨字的用笔和结体,让白天练的字在脑海里浮现出来,以增强记忆。对书法的执着追求,又驱使他抓紧时间从多方面充实自己的学养。他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广泛阅读《红楼梦》、《水浒》、《儒林外史》等古典文学名著,《中国通史》他曾通读多遍。他还参加了校文工团活报剧演出队,担任书画社副社长,有时也写诗歌,搞文学创作。充实、紧张的大学生活,丰厚了他的文化积淀。进入20世纪70年代,杨再春又刻苦研习王羲之、王献之行草书,间习黄庭坚、米芾、董其昌诸家法帖。80年代后期,他的书法艺术日臻成熟,逐渐形成自己的面目。
杨再春的书法以行草书取胜,草隶篆兼备。他在注重中锋用笔的同时兼施侧锋,从而使笔法更加丰富,点画更加妍美。他的书作章法布局合理,聚散轻重适宜,线条粗者不臃,细者不弱,丰满润泽,变化无穷,精神气韵洋溢于字里行间。看他作书,犹如观赏体操表演,提捺得心应手,转折娴熟自然,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国内外一些著名书法家称他的书作“凝重中有飞动,庄严中寓活泼”,“重笔如山石坠地,轻笔如燕子点水”。
醉心普及,扬国粹广结翰墨缘
杨再春在多年的书法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说:“之一,学书要有老师指导,这是入门的捷径。中国书法讲究师承,练习、创作要有法度,不能自撰,否则就要走弯路。第二,要持之以恒。一些朋友看我的展览惊羡不已。当年和我同时学书法的,许多人后来离开了书坛,但我坚持下来了。坚持就胜利。三是要有悟性,学贵有悟。比如临习王羲之的《兰亭序》,拿到字帖,不必展卷即临。你可先通读一遍,有个概略的认识。然后通临,分段分行临,仔细琢磨字的用笔和结体。临习一段时间后,再跳出字帖,认真体悟通篇书法的神韵。这样从形质到神采,从神采到形质,反复读,反复临,直到帖上的字‘印’到脑子里,笔意自然流落于毫端。”
改革开放以来,他以极大的热情奔波于大专院校、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又担任了中央电视台书法讲座主讲教师。他还不辞辛苦地为素不相识的青少年学生、边防战士、残疾朋友复信,鼓励他们立志成才。
为了满足书法界和广大书法爱好者的要求,1985年,他总结多年研究成果,出版发行了《行草章法》,后再版十几次,发行量达300多万册。随后他又陆续出版了《杨再春书法集》、《字的结构与章法》、《中国书法工具手册》等37部专著,唤起许多人对书法艺术的热情。在书法界,杨再春为书法教育普及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并广为传颁。
杨再春—书苑体坛不解缘
作者 刘士裕
杨再春的个人简介
杨再春,字墨人,1943年8月生,河北唐山人,中国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摄影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创始人之一,享受国务院授予的 *** 特殊津贴的专家,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北京书画艺术院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副总干事长,原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中华慈善美术家”和“爱心市民”荣誉称号。
中书协元老杨再春,其书法曾经风靡一时,为何现在风光不再?
从事书法的人,只需听到杨再春这个名字,都不会感到生疏,对他的阅历固然谈不上一五一十,但也能或多或少地讲出一些关于他的故事。在20多年前,杨再春的名气真实是太大了,把他说成是书法圈的明星,也毫不为过。往常,在当代书法圈,曾经很少有人提及杨再春的名字,他的书法似乎也风光不再,这跟以前书法喜好者争相购置他的字帖和书法讲座光盘,构成了鲜明比照。如今的杨再春,除过写写字,偶然出版一些书法著作,又多了一个身份——摄影家。
20世纪40年代出生于河北唐山的杨再春,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开创人之一。
1976年12月,33岁的杨再春与刘炳森、苏士澍、范曾等一批情投意合的年轻人,携手创立了“北京书学研讨会”,接着又组织了一场名叫“北京市天安门诗抄书法展” 的大型展览。
在这两项活动中,杨再春表现出出色的谐和才能,并且,他能写一手好字,这两方面优势遭到了赵朴初、启功等老一辈书法家赞口不绝的肯定。接着,这些青年才俊在“北京书学研讨会”的根底上,初步创立了“中国书法家协会”。
1981年5月, 中书协在社会各界的照顾下正式成立。能够说,杨再春为中书协的成立做出了宏大奉献,他完整称得上是中书协的元老级人物。
中书协成立后,全国各地的书协相继成立,人们似乎看到“书法热”行将降临。但是,此时从事书法工作的人很少,书法在群众中间的提高,以及群众的书法审美程度都不高。
高校里边以至还没有书法专业,书法教育是一片空白。全国各大书店极少看到古代书法名家的经典字帖,即便有,也只是印刷粗糙,字迹含糊的字帖,对那些盼望学习的广阔书法喜好者来说,由于没有可供学习的参照物,完整是有力无处使。
杨再春敏锐地看到这一切,于是,他充沛发挥本人的专长,一方面勤奋创作,一方面积极地组织和参与各种书法展览。
同时,他以本人所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端,相继编撰和出版了《字的构造与章法》、《行书笔法与兰亭序帖》、《行草章法》、《草书笔法与符号》、《墨迹章法通览》、《中国书法工具手册》、《杨再春书法》等多种书法字帖和工具书。
这些书籍在那个书法材料比拟缺乏的年代,好像甘霖一样降落在书法喜好者的心里,让人们如获至宝,全社会立马掀起了学习杨再春书法的热潮。
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杨再春的高光时期。从1990年起,中央台创办了《中国书法系列讲座》栏目,这是一档面向群众提高书法艺术的讲座栏目。杨再春有幸成为主讲人,在该栏目相继解说了《行书技法》、《草书技法》和《书法病院》三档节目,为许多人处理了疑惑。
正是借助这个平台,杨再春即刻成为众所周知的书法名家,在民间名望极高,并且享有了“具有千万学生的书法家”的佳誉。
之后的杨再春顺风顺水,不断把火爆的人气持续到本世纪初。
但是,从10年前开端,杨再春的人气日薄西山,他的书法也风光不再,简直快要被人们淡忘。这又是为什么呢?
假如认真剖析,有以下三个缘由。
其一,杨再春的真实程度跟他当初的名声不太相符,他属于时期培养的“书法名人”,当一切回归宁静后,他的短板就显露了。
在30多年前到20多年前,普通群众接触书法的时机很少,书法人才也十分欠缺,假如有人在书法上有一无所长,就会遭到大家的狂热崇拜。
但同时,群众却对书法的好坏、美丑和雅俗,并不能做出精确判别,这是由于书法审美水准普遍不高形成的。
杨再春跟庞中华等人的状况相似,是他们那一代人里边最早从事书法的人,搭上了时期的顺风车。他们率先借助报刊、电视、播送、出版社等平台的推行,疾速成为公众人物,以他们为师的人十分多,再加上人们的口口相传,促使他们疾速成为书法圈的大红人。
假如脚踏实地地说,杨再春的书法里边传统的东西太少,特别他的行书,写得过于随意,从笔法、墨法、章法都很难看到对传统元素的自创和吸收,比方,王羲之行书的秀美和俊逸,颜真卿行书的拙美和和朴厚,黄庭坚行书的壮美和霸道,徐渭行书的奇绝和野逸,在杨再春的行书里是看不到的。说到底,他是由于对传统的历练不够,完整丢弃古人的法度而为所欲为地写,从而流显露十足的江湖气和匠气。
他的楷书和隶书相比行书要好一些,但还是在结字和点画上显得有些拘束,变化不多,给人呆板、僵化的觉得。
杨再春的这些短板显露后,人们看清了他的真实程度,就不再推崇他的书法。
其二,随着群众书法涵养的提升,书法审美程度不时进步,自然就不看好他的书法了。
在如今,参加各级书协会员的书法家有成千上万人,全国将近有200所大学开设了书法专业或书法课,社会上的书法培训班不可胜数,关于书法的图册、展览、讲座、教学视频,也十分多,人们能够从很多渠道理解书法,学习书法,提升本人的书法涵养。
观赏者的目光总是挑剔的,当观赏者的审美程度进步后,杨再春又没有与时俱进,及时改动本人的书风,依然是几十年前的写法,人们自然就不看好他的书法了。
其三,杨再春往常年事已高,减少了参与活动的次数,在群众面前的曝光率随之减少,也就逐步淡出了公众视野。
往常的杨再春,曾经是接近80岁高龄的老人,即便想参与一些书法活动,也是爱莫能助。
在信息量爆炸的今天,一个人即便名气再大,假如露脸少,没有及时推出本人的新作品跟大家见面,也会被大家渐渐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