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渗透工具,域渗透工具

作者:hacker 分类:入侵网站 时间:2022-07-13 06:40:27 浏览:166

内容导读:导航目录:1、***安全都有哪些就业方向?2、***安全专业主要学习什么呀?3、大家来分析分析4、简述组态软件开发的步骤有哪些5、组态是什么意思?***安全都有哪些就业方向?能够胜任的岗位主要有:...……

导航目录:

*** 安全都有哪些就业方向?

能够胜任的岗位主要有:渗透测试工程师、大数据安全工程师、信息安全工程师、安全测试工程师、安全服务工程师、安全运维工程师、系统安全工程师、服务器安全工程师、云计算安全工程师、 *** 安全工程师、安全分析师、渗透讲师等;

说了这么多,可能还是有挺多人不太明白,词汇太过专业,那就来点接地气的说法;

按照web渗透、内网渗透、自动化渗透、代码审计、日志分析、应急响应、安全加固等知识点学完后,上述大部分岗位胜任完全没有问题,前提是实战技术要过硬,工具要使用得溜溜的。

1.专业对口:渗透测试工程师

专业比较对口的工作是渗透测试工程师,主要是在企业中承担找漏洞的角色,找漏的对象主要是企业授权的站或者自己家系统的漏洞;也有定点突破的一些来自GA的网站等;

2.能力提升阶段:安全服务岗位

如果能力处于提升阶段的,从事安全服务岗位是较为合适的,该岗位需要懂Web漏洞的一些原理,能够使用一些渗透工具做Web漏洞扫描或内网扫描 ,针对扫描结果生成渗透测试报告,并能够提出一些整改的建议即可;难度相对要低一些,更多的时候都是采用工具去完成渗透,主要原因也是因为任务较重,一天需要渗透测试的网站较多,需要短时间测试完毕;

3.能力较强:进入企业/实验室跟进产品线

有一些能力强一点的也会选择进入企业或者实验室,跟产品线的,很多时候需要做安全分析,如态势感知的产品,需要懂Web渗透的原理、利用和编写POC或EXP,然后利用wireshark抓包分析,提取漏洞攻击和利用的一些规律,提取对应的规则等;

4.能力强、口才好:渗透讲师岗位

当然如果你的能力和口才不错,也可以选择渗透讲师岗位,不过该岗位对工作经验有一定的要求。

*** 安全专业主要学习什么呀?

*** 安全的定义是指 *** 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 *** 服务不中断。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可审查性的特性.

*** 安全行业分类、技能需求

根据不同的安全规范、应用场景、技术实现等,安全可以有很多分类 *** ,在这里我们简单分为 *** 安全、Web安全、云安全、移动安全(手机)、桌面安全(电脑)、主机安全(服务器)、工控安全、无线安全、数据安全 等不同领域。下面以个人所在行业和关注点,重点探讨 *** / Web / 云这几个安全方向。

1  *** 安全

[ *** 安全] 是安全行业最经典最基本的领域,也是目前国内安全公司发家致富的领域。这个领域研究的技术范畴主要围绕防火墙/NGFW/UTM、网闸、入侵检测/防御、VPN网关(IPsec/SSL)、抗DDOS、上网行为管理、负载均衡/应用交付、流量分析、漏洞扫描等。通过以上 *** 安全产品和技术,我们可以设计并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 *** 架构,为 *** /国企、互联网、银行、医院、学校等各行各行的 *** 基础设施保驾护航。

大的安全项目(肥肉…)主要集中在以 *** /国企需求的政务网/税务网/社保网/电力网… 以运营商(移动/电信/联通)需求的电信网/城域网、以银行为主的金融网、以互联网企业需求的数据中心网等。以上这些 *** ,承载着国民最核心的基础设施和敏感数据,一旦泄露或者遭到非法入侵,影响范围就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公司/组织的事情,例如政务或军工涉密数据、国民社保身份信息、骨干 *** 基础设施、金融交易账户信息等。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还有其他的企业网、教育网等也需要大量的安全产品和服务。 *** 安全项目一般会由 *** 安全企业、系统集成商、 *** 与安全 *** 商、IT服务提供商等具备国家认定的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安全等保等行业资质的技术单位来提供。

[技能需求]

*** 协议:TCP/IP、VLAN/Trunk/MSTP/VRRP/QoS/802.1x、OSPF/BGP/MPLS/IPv6、SDN/Vxlan/Openflow…

主流 *** 与安全设备部署:思科/华为/华三/锐捷/Juniper/飞塔、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IDS/IPS、VPN、AC/AD…

*** 安全架构与设计:企业网/电信网/政务网/教育网/数据中心网设计与部署…

信息安全等保标准、金土/金税工程… ……

[补充说明]

不要被电影和新闻等节奏带偏,战斗在这个领域的安全工程师非常非常多,不是天天攻击别人写攻击代码写病毒的才叫做安全工程师;

这个安全领域研究的内容除了defense(防御)和security(安全),相关的Hacking(攻击)技术包括协议安全(arp中间人攻击、dhcp泛洪欺骗、STP欺骗、DNS劫持攻击、HTTP/VPN弱版本或中间人攻击…)、接入安全(MAC泛洪与欺骗、802.1x、WiFi暴力破解…)、硬件安全(利用NSA泄露工具包攻击知名防火墙、设备远程代码执行漏洞getshell、 *** 设备弱口令破解.. )、配置安全(不安全的协议被开启、不需要端口服务被开启…)…

学习这个安全方向不需要太多计算机编程功底(不是走研发路线而是走安全服务工程师路线),更多需要掌握常见安全 *** 架构、对 *** 协议和故障能抓包分析,对 *** 和安全设备能熟悉配置;

2  Web安全

Web安全领域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就是一门研究[网站安全]的技术,相比[ *** 安全]领域,普通用户能够更加直观感知。例如,网站不能访问了、网站页面被恶意篡改了、网站被黑客入侵并泄露核心数据(例如新浪微博或 *** 网用户账号泄露,这个时候就会引发恐慌且相继修改密码等)。当然,大的安全项目里面,Web安全仅仅是一个分支,是需要跟[ *** 安全]是相辅相成的,只不过Web安全关注上层应用和数据, *** 安全关注底层 *** 安全。

随着Web技术的高速发展,从原来的[Web不就是几个静态网页吗?]到了现在的[Web就是互联网],越来越多的服务与应用直接基于Web应用来展开,而不再仅仅是一个企业网站或论坛。如今,社交、电商、游戏、网银、邮箱、OA…..等几乎所有能联网的应用,都可以直接基于Web技术来提供。

由于Web所承载的意义越来越大,围绕Web安全对应的攻击 *** 与防御技术也层出不穷,例如WAF(网页防火墙)、Web漏洞扫描、网页防篡改、网站入侵防护等更加细分垂直的Web安全产品也出现了。

[技能需求] Web安全的技能点同样多的数不过来,因为要搞Web方向的安全,意味初学者要对Web开发技术有所了解,例如能通过前后端技术做一个Web网站出来,好比要搞[ *** 安全],首先要懂如何搭建一个 *** 出来。那么,Web技术就涉及到以下内容:

通信协议:TCP、HTTP、HTTPs

操作系统:Linux、Windows

服务架设:Apache、Nginx、LAMP、LNMP、MVC架构

数据库:MySQL、SQL Server、Oracle

编程语言:前端语言(HTML/CSS/JavaScript)、后端语言(PHP/Java/ASP/Python)

3 终端安全(移动安全/桌面安全)

移动安全主要研究例如手机、平板、智能硬件等移动终端产品的安全,例如iOS和Android安全,我们经常提到的“越狱”其实就是移动安全的范畴。而近期爆发的危机全球的Windows电脑蠕虫病毒 - “WannerCry勒索病毒”,或者更加久远的“熊猫烧香”,便是桌面安全的范畴。

桌面安全和移动安全研究的技术面都是终端安全领域,说的简单一些,一个研究电脑,一个研究手机。随着我们工作和生活,从PC端迁移到了移动端,终端安全也从桌面安全迁移到移动安全。最熟悉不过的终端安全产品,便是360、腾讯、金山毒霸、瑞星、赛门铁克、迈克菲McAfee、诺顿等全家桶……

从商业的角度看,终端安全(移动安全加桌面安全)是一门to C的业务,更多面向最终个人和用户;而 *** 安全、Web安全、云安全更多是一门to B的业务,面向政企单位。举例:360这家公司就是典型的从to C安全业务延伸到to B安全业务的公司,例如360企业安全便是面向政企单位提供安全产品和服务,而我们熟悉的360安全卫士和杀毒则主要面向个人用户。

4 云安全

[云安全] 是基于云计算技术来开展的另外一个安全领域,云安全研究的话题包括:软件定义安全、超融合安全、虚拟化安全、机器学习+大数据+安全….. 目前,基于云计算所展开的安全产品已经非常多了,涵盖原有 *** 安全、Web安全、移动安全等方向,包括云防火墙、云抗DDOS、云漏扫、云桌面等,国内的腾讯云、阿里云已经有相对成熟的商用解决方案出现。

云安全在产品形态和商用交付上面,实现安全从硬件到软件再到云的变革,大大减低了传统中小型企业使用安全产品的门槛,以前一个安全项目动辄百万级别,而基于云安全,实现了真正的按需弹性购买,大大减低采购成本。另外,云时代的安全也给原有行业的规范和实施带来更多挑战和变革,例如,托管在云端的商用服务,云服务商和客户各自承担的安全建设责任和边界如何区分?云端安全项目如何做信息安全等保测评?

*** 安 *** 位分类、 *** 需求

① 安全岗位

以安全公司 *** 的情况来分,安全岗位可以以研发系、工程系、销售系来区分,不同公司对于安全岗位叫法有所区分,这里以行业常见的叫法归类如下:

研发系:安全研发、安全攻防研究、逆向分析

工程系:安全工程师、安全运维工程师、安全服务工程师、安全技术支持、安全售后、渗透测试工程师、Web安全工程师、应用安全审计、移动安全工程师

销售系:安全销售工程师、安全售前工程师、技术解决方案工程师

大家来分析分析

CPU的工作原理是:

1. 从存储单元读取数据(程序指令),

2. 交由控制单元进行调度分配,

3. 然后传送到逻辑运算单元处理,

4. 再将处理后的结果数据写入存储单元,最后交由应用程序使用。

如图所示。

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是整个CPU的指挥控制中心,由指令寄存器(IR--Instruction Register)、指令译码器(ID--Instruction Decoder)和操作控制器(OC--Operation Controller)三个部件组成,对协调整个微型计算机有序工作极为重要。

它根据用户预先编好的程序,依次从存储器中取出各条指令,放在指令寄存器IR中,通过指令译码(分析)确定应该进行什么操作,然后通过操作控制器OC,按确定的时序,向相应的部件发出微操作控制信号。操作控制器OC中主要包括有节拍脉冲发生器、控制矩阵、时钟脉冲发生器、复位电路和启停电路等控制逻辑。

寄存器组RS(Register Set或Registers)

RS实际是CPU暂时存放数据的地方,里面保存着那些等待处理的数据,或已经处理过的数据,CPU访问寄存器所用时间要比访问内存的时间短。采用寄存器,可减少CPU 访问内存次数,从而提高CPU的工作速度。但因受到芯片面积和集成度所限,寄存器组容量不可能很多。

寄存器组又可分为专用寄存器和通用寄存器。专用寄存器的作用是固定的,分别寄存相应数据。而通用寄存器用途广泛并可由程序员规定其用途。通用寄存器的数目因微处理器而异,如80486有EAX、EBX、ECX、EDX、ESI、EDI、EBP、ESP共8个32位通用寄存器等。

逻辑运算单元ALU

ALU(Arithmetic Logic unit)是运算器核心。它是以全加器为基础,辅之以移位寄存器及相应控制逻辑组合而成的电路,在控制信号的作用下可完成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各种逻辑运算。

CPU工作模式

CPU工作模式是指各种影响CPU可以执行的指令和芯片功能的操作环境。不同的工作模式决定了CPU如何看到并管理内存。

目前CPU有三种工作模式:实模式、保护模式和虚拟实模式。

所有的Intel和Intel兼容(如AMD和Cyrix)的CPU在系统上电时都处于实模式。如果加载了一个32位操作系统,它自动将CPU切换到32位模式。

五. CPU的性能指标

(1) CPU的时钟频率称为主频, 主频越高, 则计算机工作速度越快; 主板的频率称为外频; 主频与外频的关系为:

(2) 内部缓存(cache), 也叫一级缓存(L1 cache). 这种存储器由SRAM *** , 封装于CPU内部, 存取速度与CPU主频相同. 内部缓存容量越大, 则整机工作速度也越快. 一般容量为KB.

主频=外频×倍频数

(3) 二级缓存(L2 cache). 集成于CPU外部的高速缓存, 存取速度与CPU主频相同或与主板频率相同. 容量一般为KB~MB.

(4) MMX(Multi-Media extension)指令技术. 增加了多媒体扩展指令集的CPU, 对多媒体信息的处理能力可以提高60%左右.

(5) 3D指令技术. 增加了3D扩展指令集的CPU, 可大幅度提高对三维图象的处理速度.

----------------------------------

CPU的英文全称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即中央处理器。CPU从雏形出现到发展壮大的今天,由于制造技术的越来越先进,其集成度越来越高,内部的晶体管数达到几百万个。虽然从最初的CPU发展到现在其晶体管数增加了几十倍,但是CPU的内部结构仍然可分为控制单元,逻辑单元和存储单元三大部分。CPU的性能大致上反映出了它所配置的那部微机的性能,因此CPU的性能指标十分重要。 CPU主要的性能指标有以下几点:

之一:主频,也就是CPU的时钟频率,简单地说也就是CPU的工作频率。一般说来,一个时钟周期完成的指令数是固定的,所以主频越高,CPU的速度也就越快了。不过由于各种CPU的内部结构也不尽相同,所以并不能完全用主频来概括CPU的性能。至于外频就是系统总线的工作频率;而倍频则是指CPU外频与主频相差的倍数。用公式表示就是:主频=外频×倍频。我们通常说的赛扬433、PIII 550都是指CPU的主频而言的。

第二:内存总线速度或者叫系统总路线速度,一般等同于CPU的外频。内存总线的速度对整个系统性能来说很重要,由于内存速度的发展滞后于CPU的发展速度,为了缓解内存带来的瓶颈,所以出现了二级缓存,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差异,而内存总线速度就是指CPU与二级(L2)高速缓存和内存之间的工作频率。

第三:工作电压。工作电压指的也就是CPU正常工作所需的电压。早期CPU(386、486)由于工艺落后,它们的工作电压一般为5V,发展到奔腾586时,已经是3.5V/3.3V/2.8V了,随着CPU的制造工艺与主频的提高,CPU的工作电压有逐步下降的趋势,Intel最新出品的Coppermine已经采用1.6V的工作电压了。低电压能解决耗电过大和发热过高的问题,这对于笔记本电脑尤其重要。

第四:协处理器或者叫数学协处理器。在486以前的CPU里面,是没有内置协处理器的。由于协处理器主要的功能就是负责浮点运算,因此386、286、8088等等微机CPU的浮点运算性能都相当落后,自从486以后,CPU一般都内置了协处理器,协处理器的功能也不再局限于增强浮点运算。现在CPU的浮点单元(协处理器)往往对多媒体指令进行了优化。比如Intel的MMX技术,MMX是“多媒体扩展指令集”的缩写。MMX是Intel公司在1996年为增强Pentium CPU在音像、图形和通信应用方面而采取的新技术。为CPU新增加57条MMX指令,把处理多媒体的能力提高了60%左右。

第五:流水线技术、超标量。流水线(pipeline)是 Intel首次在486芯片中开始使用的。流水线的工作方式就象工业生产上的装配流水线。在CPU中由5~6个不同功能的电路单元组成一条指令处理流水线,然后将一条X86指令分成5~6步后再由这些电路单元分别执行,这样就能实现在一个CPU时钟周期完成一条指令,因此提高了CPU的运算速度。超流水线是指某型 CPU内部的流水线超过通常的5~6步以上,例如Pentium pro的流水线就长达14步。将流水线设计的步(级)数越多,其完成一条指令的速度越快,因此才能适应工作主频更高的CPU。超标量是指在一个时钟周期内CPU可以执行一条以上的指令。这在486或者以前的CPU上是很难想象的,只有Pentium级以上CPU才具有这种超标量结构;这是因为现代的CPU越来越多的采用了RISC技术,所以才会超标量的CPU。

第六:乱序执行和分枝预测,乱序执行是指CPU采用了允许将多条指令不按程序规定的顺序分开发送给各相应电路单元处理的技术。分枝是指程序运行时需要改变的节点。分枝有无条件分枝和有条件分枝,其中无条件分枝只需要CPU按指令顺序执行,而条件分枝则必须根据处理结果再决定程序运行方向是否改变,因此需要“分枝预测”技术处理的是条件分枝。

第七:L1高速缓存,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级高速缓存。在CPU里面内置了高速缓存可以提高CPU的运行效率。内置的L1高速缓存的容量和结构对CPU的性能影响较大,不过高速缓冲存储器均由静态RAM组成,结构较复杂,在CPU管芯面积不能太大的情况下,L1级高速缓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采用回写(Write Back)结构的高速缓存。它对读和写操作均有可提供缓存。而采用写通(Write-through)结构的高速缓存,仅对读操作有效。在486以上的计算机中基本采用了回写式高速缓存。

第八:L2高速缓存,指CPU外部的高速缓存。Pentium Pro处理器的L2和CPU运行在相同频率下的,但成本昂贵,所以Pentium II运行在相当于CPU频率一半下的,容量为512K。为降低成本Intel公司曾生产了一种不带L2的CPU名为赛扬。

第九:制造工艺, Pentium CPU的制造工艺是0.35微米, PII和赛扬可以达到0.25微米,最新的CPU制造工艺可以达到0.18微米,并且将采用铜配线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CPU的集成度和工作频率。

六.多媒体指令集

CPU依靠指令来计算和控制系统,每款CPU在设计时就规定了一系列与其硬件电路相配合的指令系统。指令的强弱也是CPU的重要指标,指令集是提高微处理器效率的最有效工具之一。从现阶段的主流体系结构讲,指令集可分为复杂指令集和精简指令集两部分,而从具体运用看,如Intel的MMX(Multi Media Extended)、SSE、 SSE2(Streaming-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Extensions 2)和AMD的3DNow!等都是CPU的扩展指令集,分别增强了CPU的多媒体、图形图象和Internet等的处理能力。我们通常会把CPU的扩展指令集称为"CPU的指令集"。

1、精简指令集的运用

在最初发明计算机的数十年里,随着计算机功能日趋增大,性能日趋变强,内部元器件也越来越多,指令集日趋复杂,过于冗杂的指令严重的影响了计算机的工作效率。后来经过研究发现,在计算机中,80%程序只用到了20%的指令集,基于这一发现,RISC精简指令集被提了出来,这是计算机系统架构的一次深刻革命。RISC体系结构的基本思路是:抓住CISC指令系统指令种类太多、指令格式不规范、寻址方式太多的缺点,通过减少指令种类、规范指令格式和简化寻址方式,方便处理器内部的并行处理,提高VLSI器件的使用效率,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处理器的性能。

RISC指令集有许多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有:

指令种类少,指令格式规范:RISC指令集通常只使用一种或少数几种格式。指令长度单一(一般4个字节),并且在字边界上对齐,字段位置、特别是操作码的位置是固定的。

寻址方式简化:几乎所有指令都使用寄存器寻址方式,寻址方式总数一般不超过5个。其他更为复杂的寻址方式,如间接寻址等则由软件利用简单的寻址方式来合成。

大量利用寄存器间操作:RISC指令集中大多数操作都是寄存器到寄存器操作,只以简单的Load和Store操作访问内存。因此,每条指令中访问的内存地址不会超过1个,访问内存的操作不会与算术操作混在一起。

简化处理器结构:使用RISC指令集,可以大大简化处理器的控制器和其他功能单元的设计,不必使用大量专用寄存器,特别是允许以硬件线路来实现指令操作,而不必像CISC处理器那样使用微程序来实现指令操作。因此RISC处理器不必像CISC处理器那样设置微程序控制存储器,就能够快速地直接执行指令。

便于使用VLSI技术:随着LSI和VLSI技术的发展,整个处理器(甚至多个处理器)都可以放在一个芯片上。RISC体系结构可以给设计单芯片处理器带来很多好处,有利于提高性能,简化VLSI芯片的设计和实现。基于VLSI技术,制造RISC处理器要比CISC处理器工作量小得多,成本也低得多。

加强了处理器并行能力:RISC指令集能够非常有效地适合于采用流水线、超流水线和超标量技术,从而实现指令级并行操作,提高处理器的性能。目前常用的处理器内部并行操作技术基本上是基于RISC体系结构发展和走向成熟的。

正由于RISC体系所具有的优势,它在高端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CISC体系则在桌面系统中占据统治地位。而在如今,在桌面领域,RISC也不断渗透,预计未来,RISC将要一统江湖。

2、CPU的扩展指令集

对于CPU来说,在基本功能方面,它们的差别并不太大,基本的指令集也都差不多,但是许多厂家为了提升某一方面性能,又开发了扩展指令集,扩展指令集定义了新的数据和指令,能够大大提高某方面数据处理能力,但必需要有软件支持。

MMX 指令集

MMX(Multi Media eXtension,多媒体扩展指令集)指令集是Intel公司于1996年推出的一项多媒体指令增强技术。MMX指令集中包括有57条多媒体指令,通过这些指令可以一次处理多个数据,在处理结果超过实际处理能力的时候也能进行正常处理,这样在软件的配合下,就可以得到更高的性能。MMX的益处在于,当时存在的操作系统不必为此而做出任何修改便可以轻松地执行MMX程序。但是,问题也比较明显,那就是MMX指令集与x87浮点运算指令不能够同时执行,必须做密集式的交错切换才可以正常执行,这种情况就势必造成整个系统运行质量的下降。

SSE指令集

SSE(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单指令多数据流扩展)指令集是Intel在Pentium III处理器中率先推出的。其实,早在PIII正式推出之前,Intel公司就曾经通过各种渠道公布过所谓的KNI(Katmai New Instruction)指令集,这个指令集也就是SSE指令集的前身,并一度被很多传媒称之为MMX指令集的下一个版本,即MMX2指令集。究其背景,原来"KNI"指令集是Intel公司最早为其下一代芯片命名的指令集名称,而所谓的"MMX2"则完全是硬件评论家们和媒体凭感觉和印象对"KNI"的 评价,Intel公司从未正式发布过关于MMX2的消息。

而最终推出的SSE指令集也就是所谓胜出的"互联网SSE"指令集。SSE指令集包括了70条指令,其中包含提高3D图形运算效率的50条SIMD(单指令多数据技术)浮点运算指令、12条MMX 整数运算增强指令、8条优化内存中连续数据块传输指令。理论上这些指令对目前流行的图像处理、浮点运算、3D运算、视频处理、音频处理等诸多多媒体应用起到全面强化的作用。SSE指令与3DNow!指令彼此互不兼容,但SSE包含了3DNow!技术的绝大部分功能,只是实现的 *** 不同。SSE兼容MMX指令,它可以通过SIMD和单时钟周期并行处理多个浮点数据来有效地提高浮点运算速度。

在后来Intel为了应对AMD的3Dnow!指令集,又在SSE的基础上开发了SSE2,增加了一些指令,使得其P4处理器性能有大幅度提高。到P4设计结束为止,Intel增加了一套包括144条新建指令的SSE2指令集。像最早的SIMD扩展指令集,SSE2涉及了多重的数据目标上立刻执行一单个的指令(即SIMD,一个计算低工控更好的 *** 是让每指令执行更多的工作)。最重要的是SSE2能处理128位和两倍精密浮点数学运算。处理更精确浮点数的能力使SSE2成为加速多媒体程序、3D处理工程以及工作站类型任务的基础配置。但重要的是软件是否能适当的优化利用它。

3D Now!(3D no waiting)指令集

3DNow!是AMD公司开发的SIMD指令集,可以增强浮点和多媒体运算的速度,并被AMD广泛应用于其K6-2 、K6-3以及Athlon(K7)处理器上。3DNow!指令集技术其实就是21条机器码的扩展指令集。

与Intel公司的MMX技术侧重于整数运算有所不同,3DNow!指令集主要针对三维建模、坐标变换 和效果渲染等三维应用场合,在软件的配合下,可以大幅度提高3D处理性能。后来在Athlon上开发了Enhanced 3DNow!。这些AMD标准的SIMD指令和Intel的SSE具有相同效能。因为受到Intel在商业上以及Pentium III成功的影响,软件在支持SSE上比起3DNow!更为普遍。Enhanced 3DNow!AMD公司继续增加至52个指令,包含了一些SSE码,因而在针对SSE做更佳化的软件中能获得更好的效能。

七.CPU常见的故障及排除

简述组态软件开发的步骤有哪些

什么是组态?

在使用工控软件中,我们经常提到组态一词,组态英文是“Configuration”,其意义究竟是什么呢?简单的讲,组态就是用应用软件中提供的工具、 *** 、完成工程中某一具体任务的过程。

在组态概念出现之前,要实现某一任务,都是通过编写程序(如使用BASIC,C,FORTRAN等)来实现的。编写程序不但工作量大、周期长,而且容易犯错误,不能保证工期。组态软件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对于过去需要几个月的工作,通过组态几天就可以完成。

组态软件产生的背景

“组态”的概念是伴随着集散型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简称DCS)的出现才开始被广大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在工业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过程中,PC(包括工控机)相比以前的专用系统具有的优势日趋明显。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PC技术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各种相关技术已经成熟;由PC构建的工业控制系统具有相对较低的拥有成本;PC的软件资源和硬件资丰富,软件之间的互操作性强;基于PC的控制系统易于学习和使用,可以容易地得到技术方面的支持。在PC技术向工业控制领域的渗透中,组态软件占据着非常特殊而且重要的地位。

自动化软件

首先,自动化软件主要包括人机界面软件(HMI),像Intouch、iFix、组态王等;基于PC的控制软件,统称软PLC或软逻辑,像亚控的KingAct以及即将推出的组态王嵌入版、西门子的WinAC等;还包括生产执行管理软件,许多专家也将这一类软件归为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像Intellution公司的iBatch、Wonderware公司的InTrack等,另外,与通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相比,自动化软件还应包括相应的服务。

其次,自动化软件主要具备如下功能及特征:工业过程动态可视化;数据采集和管理;过程监控报警;报表功能;为其他企业级程序提供数据;简单的回路调节;批次处理;SPC过程质量控制;符合IEC1131-3标准。

什么是组态软件?

组态软件是指一些数据采集与过程控制的专用软件,它们是在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层一级的软件平台和开发环境,使用灵活的组态方式,为用户提供快速构建工业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功能的、通用层次的软件工具。组态软件应该能支持各种工控设备和常见的通信协议,并且通常应提供分布式数据管理和 *** 功能。

组态软件指一些数据采集与过程控制的专用软件,它们是在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层一级的软件平台和开发环境,能以灵活多样的组态方式(而不是编程方式)提供良好的用户开发界面和简捷的使用 *** ,其预设置的各种软件模块可以非常容易地实现和完成监控层的各项功能,并能同时支持各种硬件厂家的计算机和I/O产品,与高可靠的工控计算机和 *** 系统结合,可向控制层和管理层提供软、硬件的全部接口,进行系统集成。

随着它的快速发展,实时数据库、实时控制、SCADA、通讯及联网、开放数据接口、对I/O设备的广泛支持已经成为它的主要内容,随着技术的发展,监控组态软件将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

对应于原有的HMI(人机接口软件,Human Machine Interface)的概念,组态软件应该是一个使用户能快速建立自己的HMI的软件工具,或开发环境。在组态软件出现之前,工控领域的用户通过手工或委托第三方编写HMI应用,开发时间长,效率低,可靠性差;或者购买专用的工控系统,通常是封闭的系统,选择余地小,往往不能满足需求,很难与外界进行数据交互,升级和增加功能都受到严重的限制。组态软件的出现,把用户从这些困境中解脱出来,可以利用组态软件的功能,构建一套最适合自己的应用系统。

组态软件是有专业性的。一种组态软件只能适合某种领域的应用。人机界面生成软件就叫工控组态软件。其实在其他行业也有组态的概念,人们只是不这么叫而已。如AutoCAD,PhotoShop,办公软件(PowerPoint)都存在相似的操作,即用软件提供的工具来形成自己的作品,并以数据文件保存作品,而不是执行程序。组态形成的数据只有其制造工具或其他专用工具才能识别。但是不同之处在于,工业控制中形成的组态结果是用在实时监控的。组态工具的解释引擎,要根据这些组态结果实时运行。从表面上看,组态工具的运行程序就是执行自己特定的任务。

虽然说组态就是不需要编写程序就能完成特定的应用。但是为了提供一些灵活性,组态软件也提供了编程手段,一般都是内置编译系统,提供类BASIC语言,有的甚至支持VB。

组态软件的组成、功能和特点

组态软件组要包括人机界面软件(HMI)、基于PC的控制软件以及生产执行管理软件。

组态软件的功能:(1)工业生产过程的动态可视化控制;(2)生产过程中生产数据的采集和管理;(3)生产过程监控报警;(4)报表功能;(5)基于 *** 数据的上传和相应控制。

组态软件的特点:(1)延续性和可扩充性,用通用组态软件开发的应用程序,当现场(包括硬件设备或系统结构)或用户需求发生改变时,不需作很多修改即可方便地完成软件的更新和升级;(2)封装性(易学易用),通用组态软件所能完成的功能都用一种方便用户使用的 *** 包装起来,用户不需掌握太多的编程语言技术(甚至不需要编程技术),就能很好地完成一个复杂工程所要求的所有功能;(3)通用性,每个用户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利用通用组态软件提供的底层设备(PLC、智能仪表、智能模块、板卡、变频器等)的I/O Driver、开放式的数据库和画面 *** 工具,就能完成一个具有动画效果、实时数据处理、历史数据和曲线并存、具有多媒体功能和 *** 功能的工程,不受行业限制。

自动化软件(组态软件)的发展历史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诞生至今,自动化软件(组态软件)已有20年的发展历史。应该说组态软件作为一种应用软件,是随着PC机的兴起而不断发展的。80年代的组态软件,像Onspec、Paragon 500、早期的FIX等都运行在DOS环境下,图形界面的功能不是很强,软件中包含着大量的控制算法,这是因为DOS具有很好的实时性。90年代,随着微软的Windows 3.0风靡全球,以Wonderware公司的Intouch为代表的人机界面软件开创了Windows下运行工控软件的先河,由于Windows 3.0不具备实时性,所以当时,80年代已成名的自动化软件公司在对于操作系统的支持上,或按兵不动,或将组态软件从DOS向OS/2移植,人们这样做的原因,是大家都认为工控软件必须具有很强的实时性和控制能力,必须运行在一个具备实时性的操作系统下,像DOS、OS/2、Win NT(1993年才推出)等。历史证明,在当时的硬件条件下,上位机做人机界面切中了用户的需求,Wonderware因而在不长的时间内成为全球更大的独立自动化软件厂商,而在80年代靠DOS版组态软件起家,后来向OS/2移植的公司后来基本上都没落了。

自动化软件全球及国内市场发展状况

在全球范围内,自动化软件市场已比较成熟。目前,全球知名的自动化软件厂商不足20家,但头6家占据了整个市场75%的份额。

国内市场可细分为高端和中低端。高端市场基本上由国外品牌的软件占有,像一些国家级的大项目、大型企业的主生产线控制等,高端市场的特点是装机量小,但单机销售额大,目前国外品牌的软件年装机量没有一家能超过1000套。中低端市场基本由国产软件占有,亚控的组态王独占鳌头,占据了60%以上的份额,年装机量5000套左右,但单机销售额只有国外品牌的1/10~1/2。

国内有近10家自动化软件公司,与国外软件相比,国内自动化软件更大的差距并不是在技术和品牌上,而是在企业的经营策略上,比如国内不少自动化软件厂商不懂差异化经营,主要竞争手段就是低价和免费服务;许多厂商还抱着“只要有市场占有率,利润自然来”的产品时代的观念,不惜代价扩大市场占有率,这使得国内虽然厂家众多,但大多处于亏损或维持状态,不能健康发展,也不能够保证给用户带来长期的利益。

组态是什么意思?

“组态(Configure)”的含义是“配置”、“设定”、“设置”等意思,是指用户通过类似“搭积木”的简单方式来完成自己所需要的软件功能,而不需要编写计算机程序,也就是所谓的“组态”。它有时候也称为“二次开发”,组态软件就称为“二次开发平台”。

“监控(Supervisory Control)”,即“监视和控制”,是指通过计算机信号对自动化设备或过程进行监视、控制和管理。

简单地说,组态软件能够实现对自动化过程和装备的监视和控制。它能从自动化过程和装备中采集各种信息,并将信息以图形化等更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显示,将重要的信息以各种手段传送到相关人员,对信息执行必要分析处理和存储,发出控制指令等等。

扩展资料:

组态产品:

在当今工控领域,一些常用的大型组态软件主要有:罗克韦尔(Rockwell)-SE,ABB-OptiMax,艾默生DeltaV,WinCC,ChinPMC,iCentroView, iFix,Wonderware Intouch,积成电子(E1000)组态王(KINGVIEW),紫金桥(RealInfo)。

力控,易控,华富开物(controX),巨控组态(giantview),天工组态,Advantrol,VisualField,QTouch2跨平台HMI/SCDA组态软件等。免费的组态软件有uScada。

虽然说组态就是不需要编写程序就能完成特定的应用。但是为了提供一些灵活性,组态软件也提供了编程手段,一般都是内置编译系统,提供类BASIC语言,有的甚至支持VB。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组态